大明靠山王,崇祯认我当大哥第三十四章 民变趋势
王安不禁再次感到惭愧,身为光荣的穿越众的一员,都已经来了大明这么久,算上周奎的那笔天降之财,全副身价也才几百两银子。
然而王安却是下意识忽略了,在明朝普通的农户一年收入也就八两银子上下,即便是当兵吃皇粮,一年到头也就十两银子左右。
即便是一般做小生意的商贾,一年能赚个三五十两都算是好年景了。
而王安才来了大明多半年时间就已经攒下了大几百两的身家,即便跟城内的人比不了,至少在豆荚坊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首富。
要是自己那个土豪堂弟愿意入股的话就好了。
想到自家那个堂弟,王安咬着嘴唇说道:“若是连着那两个矿口一起盘一下,需要多少银子”
周鉴一听王安问到价钱,顿时兴奋的道:“不贵不贵,都是上好的矿口,一个框口作价一万两千两银子!”
说罢,周鉴咬了咬牙道:“若是公子能两个矿口一起盘下,这个货仓连存煤便算作添头,送给公子了!”
两个上好的矿口外加一个货仓和所有的存货,两万四千两的确算是打骨折了。
当然,前提是那两个矿口真有周鉴说的那么好,拿着锄头就能开挖。
王安抿着嘴一言不发,良久后才对周鉴拱手道:“周公子容在下考虑几天!”
“好吧。”周鉴也知道几万两银子的生意不是几句话就能决定的,对方提出要考虑几天也是正常。
不过面上还是难掩失落,拱手说道:“那这位公子可要抓紧时间了,毕竟这天气这么冷,家家户户哪家不烧煤”
王安点点头,心到的确如此。
只是周鉴特意没提这煤炭生意背后的利害关系,而王安说到底是个“外来人口”,一时也把这事给疏忽了。
等回到生药铺,王安长吁短叹的在铺子门口来回踱步,时不时便要看一眼街头街尾,十足一个盼着游子归乡的老母亲。
只是在门口站了半天,也没见到想见的那张脸,眼看着天色黑了,这才失望的回了铺子。
…………
崇祯忽然打了个喷嚏,王承恩赶忙拿来一件大氅给崇祯披上,“今年冷的厉害,皇爷可要保重身体。”
崇祯没说话只是继续批阅眼前的奏疏,不知批阅了多少本,就在王承恩都有些昏昏欲睡的时候,忽然被崇祯的笑声惊醒。
等王承恩看过去,崇祯又是一脸怒容。
王承恩赶忙关心道:“皇爷可要保重身体,气大伤身呐!”
崇祯将手中奏疏丢在王承恩面前,道:“这帮江南的士绅简直无法无天,居然敢串谋民变难道是想造反不成!”
王承恩吃了一惊,这民变可不是啥好词,尤其是这两年大明已经有了风雨飘摇的迹象。
赶忙低头去看,便见奏疏正是去江南收税的魏忠贤发来的。
开头先报了喜,说是去了江南不足一个月,就已经收取了三十万两白银的商税。
想来崇祯之前的笑声便是因为这件事了。
然而紧接着魏忠贤又开始报忧,说是江南士绅为了反对朝廷收取商税,居然暗中鼓动百姓去苏州府衙闹事!
据魏忠贤估计,可能参与闹事的百姓将会达到数万之多,主要群体便是灶户。
因为魏忠贤到达江南之后,先拿的盐税开刀。
而江南地区灶户众多。而灶户与乐户、疍户一样,都是太祖时候就定死的,世世代代子承父业只能做同一件事。
乐户供人取乐、疍户捕鱼为生,而灶户则负责制盐。
其实说起来魏忠贤收取盐税,跟这些灶户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。
因为朝廷规定,灶户生产的盐分为正盐和余盐。
正盐每引定额大约四百斤,称为大引;
而余盐定额每引二百斤,称为小引。
正盐由官府出成本价收购,相当于是后世的委托生产。
只不过后世代工也是要赚钱的,而灶户们的正盐不赚钱,这不赚的钱就算是灶户交的盐税了。
而余盐则是按照每丁每年缴纳二十八引正盐之后剩余的食盐,这些食盐每引的收购价是正盐的一倍,但数量却要少一半。
而官府在收购食盐的后,再加价批发给盐商赚一波,也可以视为盐税的组成。
盐商拿到盐之后,运到指定区域和指定商铺销售,百姓购买食盐的时候,除了盐本身的价格还要按照二十比一的比例现场缴纳盐税,这又是一波。
所以盐税的组成分三个部分,灶户、盐商、百姓。
但组成这样一个税收循环的前提是,没有私盐的出现。
所谓私盐,也即是盐商绕过官府直接向灶户收购余盐,然后不在指定区域和店铺售卖,而是直接买给百姓。
这样一来,官府便赚不到卖盐引的钱,也收不上百姓买盐的税。
甚至私盐的泛滥还会直接冲击官盐的销售。
试想,盐商直接从灶户手上收购余盐,就造成官府除了正盐以外收购不到多余的盐,造成库存不足,库存不足便无法售卖更多的盐引。
而百姓也更愿意购买私盐,因为不用交税,哪样官盐便没人买了,交税的人少了,同时也导致使用盐引的盐商销量下跌从而减少从官府手中购买盐引。
私盐的泛滥,简直可以说是全方位打击了朝廷的盐税收入。
所以魏忠贤想收盐税,就要打击私盐。
然而盐商会愿意交税买盐引么
显然不愿意。
于是便有人暗中鼓动灶户,说朝廷要收盐税就会禁止你们贩卖余盐。
而官府的余盐收购价格,又跟不上私盐的价格。
这些灶户为了多卖几个钱,自然是不乐意禁止私盐的,否则谁跟他们买余盐
但其实早在万历年间,官府就实行了纲法。
所谓纲法便是改专营为民制,官府除了保留正盐的批发之外,允许盐商直接从灶户手中直接收购余盐,自行销售、运输等。
但要从灶户手上直接买盐,也是需要盐引的,只是这盐引的价格就比从前的价格贵的多得多了。
然而王安却是下意识忽略了,在明朝普通的农户一年收入也就八两银子上下,即便是当兵吃皇粮,一年到头也就十两银子左右。
即便是一般做小生意的商贾,一年能赚个三五十两都算是好年景了。
而王安才来了大明多半年时间就已经攒下了大几百两的身家,即便跟城内的人比不了,至少在豆荚坊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首富。
要是自己那个土豪堂弟愿意入股的话就好了。
想到自家那个堂弟,王安咬着嘴唇说道:“若是连着那两个矿口一起盘一下,需要多少银子”
周鉴一听王安问到价钱,顿时兴奋的道:“不贵不贵,都是上好的矿口,一个框口作价一万两千两银子!”
说罢,周鉴咬了咬牙道:“若是公子能两个矿口一起盘下,这个货仓连存煤便算作添头,送给公子了!”
两个上好的矿口外加一个货仓和所有的存货,两万四千两的确算是打骨折了。
当然,前提是那两个矿口真有周鉴说的那么好,拿着锄头就能开挖。
王安抿着嘴一言不发,良久后才对周鉴拱手道:“周公子容在下考虑几天!”
“好吧。”周鉴也知道几万两银子的生意不是几句话就能决定的,对方提出要考虑几天也是正常。
不过面上还是难掩失落,拱手说道:“那这位公子可要抓紧时间了,毕竟这天气这么冷,家家户户哪家不烧煤”
王安点点头,心到的确如此。
只是周鉴特意没提这煤炭生意背后的利害关系,而王安说到底是个“外来人口”,一时也把这事给疏忽了。
等回到生药铺,王安长吁短叹的在铺子门口来回踱步,时不时便要看一眼街头街尾,十足一个盼着游子归乡的老母亲。
只是在门口站了半天,也没见到想见的那张脸,眼看着天色黑了,这才失望的回了铺子。
…………
崇祯忽然打了个喷嚏,王承恩赶忙拿来一件大氅给崇祯披上,“今年冷的厉害,皇爷可要保重身体。”
崇祯没说话只是继续批阅眼前的奏疏,不知批阅了多少本,就在王承恩都有些昏昏欲睡的时候,忽然被崇祯的笑声惊醒。
等王承恩看过去,崇祯又是一脸怒容。
王承恩赶忙关心道:“皇爷可要保重身体,气大伤身呐!”
崇祯将手中奏疏丢在王承恩面前,道:“这帮江南的士绅简直无法无天,居然敢串谋民变难道是想造反不成!”
王承恩吃了一惊,这民变可不是啥好词,尤其是这两年大明已经有了风雨飘摇的迹象。
赶忙低头去看,便见奏疏正是去江南收税的魏忠贤发来的。
开头先报了喜,说是去了江南不足一个月,就已经收取了三十万两白银的商税。
想来崇祯之前的笑声便是因为这件事了。
然而紧接着魏忠贤又开始报忧,说是江南士绅为了反对朝廷收取商税,居然暗中鼓动百姓去苏州府衙闹事!
据魏忠贤估计,可能参与闹事的百姓将会达到数万之多,主要群体便是灶户。
因为魏忠贤到达江南之后,先拿的盐税开刀。
而江南地区灶户众多。而灶户与乐户、疍户一样,都是太祖时候就定死的,世世代代子承父业只能做同一件事。
乐户供人取乐、疍户捕鱼为生,而灶户则负责制盐。
其实说起来魏忠贤收取盐税,跟这些灶户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。
因为朝廷规定,灶户生产的盐分为正盐和余盐。
正盐每引定额大约四百斤,称为大引;
而余盐定额每引二百斤,称为小引。
正盐由官府出成本价收购,相当于是后世的委托生产。
只不过后世代工也是要赚钱的,而灶户们的正盐不赚钱,这不赚的钱就算是灶户交的盐税了。
而余盐则是按照每丁每年缴纳二十八引正盐之后剩余的食盐,这些食盐每引的收购价是正盐的一倍,但数量却要少一半。
而官府在收购食盐的后,再加价批发给盐商赚一波,也可以视为盐税的组成。
盐商拿到盐之后,运到指定区域和指定商铺销售,百姓购买食盐的时候,除了盐本身的价格还要按照二十比一的比例现场缴纳盐税,这又是一波。
所以盐税的组成分三个部分,灶户、盐商、百姓。
但组成这样一个税收循环的前提是,没有私盐的出现。
所谓私盐,也即是盐商绕过官府直接向灶户收购余盐,然后不在指定区域和店铺售卖,而是直接买给百姓。
这样一来,官府便赚不到卖盐引的钱,也收不上百姓买盐的税。
甚至私盐的泛滥还会直接冲击官盐的销售。
试想,盐商直接从灶户手上收购余盐,就造成官府除了正盐以外收购不到多余的盐,造成库存不足,库存不足便无法售卖更多的盐引。
而百姓也更愿意购买私盐,因为不用交税,哪样官盐便没人买了,交税的人少了,同时也导致使用盐引的盐商销量下跌从而减少从官府手中购买盐引。
私盐的泛滥,简直可以说是全方位打击了朝廷的盐税收入。
所以魏忠贤想收盐税,就要打击私盐。
然而盐商会愿意交税买盐引么
显然不愿意。
于是便有人暗中鼓动灶户,说朝廷要收盐税就会禁止你们贩卖余盐。
而官府的余盐收购价格,又跟不上私盐的价格。
这些灶户为了多卖几个钱,自然是不乐意禁止私盐的,否则谁跟他们买余盐
但其实早在万历年间,官府就实行了纲法。
所谓纲法便是改专营为民制,官府除了保留正盐的批发之外,允许盐商直接从灶户手中直接收购余盐,自行销售、运输等。
但要从灶户手上直接买盐,也是需要盐引的,只是这盐引的价格就比从前的价格贵的多得多了。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大明靠山王,崇祯认我当大哥。本章网址:http://www.6kshu.com/0_2/33.html